茅臺正在被市場一層層剔除投機性需求,純消費需求能支撐得起如今的高價嗎?
茅臺新帥上任,他會如何在如今的市場形勢下施策備受關注。近期,傳言茅臺叫停了部分區域市場特定企業1499元平價飛天茅臺政策,這被看作是平衡廠商關系、抑制終端價格下行的一個動作。
這一動作是否會擴大?是否會持續?目前尚不得而知。但是其對終端價格下行的抑制作用,尚未顯現——端午節期間,53度500ml飛天茅臺批發價約為2400元-2500元/瓶,仍然處在下行道上。
2016年以來,茅臺漲勢兇猛,終端價格從1000多元,逐漸漲到3000元左右,其股價價格也一度突破2000元大關。漲勢如此驚人,使得茅臺成為高端名酒之中唯一實現順價銷售,且實際零售價遠超官方指導價的產品,其無論是股票還是產品實物,都被視為擁有了“金融屬性”,仿佛只要茅臺買在手,便何懼它通貨膨脹。
獨一無二的“茅臺現象”,不僅僅讓業內為之羨慕,也吸引了業外的關注,帶動了“醬香熱”。
市場對于茅臺的需求陡然猛增,以當時廠家有限的產能,似乎遠遠跟不上需求,只能嚴控供應,把緊出水口,導致洛陽紙貴,萬眾渴求。
那么,在此之前被公認為“官酒”的茅臺,是否就此實現了其負責人所說的“消費轉型”?
實際上,因為供應有限而需求陡增,造成了茅臺需求端的多元化——細究起來,除了傳統的飲用需求、禮品需求之外,還有順應茅臺供額有限的缺口而在其間進行炒作、囤積居奇的販子,更有因應老酒熱、特殊款產品(如生肖酒)熱而起,瞄準老酒收藏市場的部分需求者。
單純為飲用而買的需求方,只占了其中一個部分。
可以說,大部分需求方,都是因為“熱”而附著在一起,因熱而聚,越炒越熱,形成了消費需求與炒作需求共振的現象。
即便在三年疫情期間,茅臺漲勢不減,年營收額突破千億元大關,一騎絕塵,遙遙領先。
在這期間,茅臺逐漸提高廠家直銷比重,并跨界開發各種融合型產品,這些舉措,在有效抑制茅臺終端價格上漲的同時,也造成了經銷商階層的失落。并有人直言,“這破壞了茅臺的金融屬性”,抑制了炒家對茅臺的瘋狂追逐。
2023年后,茅臺批價與終端價格漸次不穩,以至于傳說了數年之久的“茅臺漲價”政策,等到終于落地的時候,卻“只漲出廠價,不漲官方指導價”,這被視為茅臺在終端需求下降的情況下,不敢輕動,只能改變與經銷商的利益分成以保證自身的業績。
不過,這一輪的價格不穩,與消費市場整體需求的下降密不可分。這就意味著,其所導致的對供應端的改變,將會是長期的、結構性的改變,而非短暫的波動。
消費需求會下降,但不會枯竭。
其他類型的需求,譬如炒貨的需求、囤積居奇的需求,卻有可能因為熱度的下降而被逐一剝落。因熱而聚,因冷而散。等到這些曾提高茅臺身價的其他類型需求,如“剝洋蔥”一樣被剝離、剔除之后,純消費需求,還能繼續支撐起茅臺的高身價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