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了城門,沿著臺階走下去,可以看見一座高大的銅像,那是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。馬可波羅曾在這個碼頭上岸通過“通仙門”進入建甌城,后來并在他的著作《馬可波羅游記》中贊美過這座城市。
歷史文化包裹的土壤
建甌,是一座古樸的城市,曾是“八閩首府,閩國古都”,是三國置閩地第一郡、唐代設閩地第一州、宋代立閩地第一府,依建制而言,幾度相當于福建的“省會”。“福建”就是從福州、建甌各取首字命名的。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,建縣歷史也已經有1800多年了,現在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。此縣名還是漢獻帝劉協在東漢建安初年(公元196年),以年號“建安”直接御賜命名的,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。
在建甌市中心,始建于南朝的光孝禪寺,改建于五代十國的閩國帝都歷史文化名城標志性建筑五鳳樓(今稱鼓樓)。在五代十國時期,閩國王延政于天德元年(公元943年)據建州稱帝,將東漢建安元年(公元196年)設置的建安縣(今建甌)南城門城樓改建為“五鳳樓”,以顯示“鳳集瑞”的帝王氣象。如今,站在五鳳樓下,看著朱紅的城墻,城墻下車來車往的拱洞,不禁有種歷史與現代在這一瞬間重疊的恍惚感。你看,那位外賣小哥騎著電動車風馳而過的時候,旁邊是否有一位身穿古裝的姑娘,被突如其來的風吹亂了鬢角?
在這里,沒有北上廣的繁花似錦,沒有成都、重慶的熙熙攘攘,有的只是寧靜致遠。在這里,“儒、釋、道”文化長期同城生輝,論名人,歷史上曾出過1354名進士、6名狀元、10名宰輔、1位侯王,是中國歷史上15大進士縣之一;論古跡,有始建于東晉的東岳廟、始建于宋代的建寧府孔廟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。建甌的茶文化、酒文化、民俗文化、書院文化、方言文化、戲劇文化等十幾種特色文化,歷經數千年的積攢,可謂源遠流長,妍麗壯觀。
在建甌的諸多名人中,五代的練氏夫人被譽為“芝城之母”;宋代理學家朱熹成長于建甌;南宋開國宰相鄭鈺、太常博士鄭存、北宋著名外交家徐兢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均誕生于此。
能出如此多的名人,皆因建甌崇尚鄉學,是詩書禮儀之市。建甌有32所書院,書院的正式教育制度是由宋代理學家朱熹創立的。當時由富商、學者自行籌款,于山林僻靜之處建學舍,或置學田收租,以充經費。發展到后來,往往由朝廷賜敕匾額、購置書籍,并委派教官、調撥田畝和經費等,逐步演變為半民半官性質的地方教育組織。不少書院延大儒主持,成為理學書院。
思及此,我便不由自主地往孔廟去了。這座廟建于宋神宗年間,至今已有800年的歷史,或許是因為工作日的緣故,孔廟內沒有什么人。我在孔子像前愣住,該許個什么心愿呢?那就誠心祈愿所有學子考試順利吧!
千年傳承飄酒香
這座歷史文化名城,同時還散發著美酒的芳香。說起這座城市酒的歷史,那可是比建縣的歷史還要長。早在秦漢時期,建甌先民就掌握了較為成熟的釀酒工藝,釀造出質量極好的酒。唐朝時期,建甌的釀造設備和工藝得到了深厚的積淀和升華,并于宋朝進一步發展。明清時期,建甌已有“犁花春”“清河”“西施紅”“狀元紅”“金盤菊”等名品行銷于世。鄭和下西洋備糧時,特地從建甌調去了2000壇美酒佳釀。昔日的建甌,酒坊遍地,酒香四野。
歷史上,文人墨客皆因“酒城”建甌而“聞香下馬、知味攏船”。蘇軾、李綱、陸游、朱熹等歷史名人對建甌美酒大加贊賞。蘇東坡曾飲后留下“夜傾閩酒色如丹”的詩句,亦見證了這曾經輝煌的詩酒飄香。
如今,建甌的酒便是福建地區的特色——紅曲酒,屬于黃酒的一種。在這里,我還學會了一個成語“燈紅酒綠”,意為紅曲酒剛剛發酵的時候,上層的清液呈現綠色,攪拌一下,底部的紅曲被攪了上來,酒液就會變成紅色,壓榨之后,成品顏色就會變成我們常見的琥珀色,晶瑩剔透,煞是誘人。原來,酒真的是綠色的呀!福建的龍頭企業“福矛酒業集團”便是植根在這深厚釀酒文化土壤中開出的閩酒之花,是閩酒文化的傳承者。